close
下一張(熱鍵:c)

這本書其實早在之前就好像曾經在電視上聽大S介紹過了

但聽不清楚所以也沒仔細去找

最近是看太多人在推薦了才趕快去金石堂網路訂購

其實在網路上訂購挺方便的~到書店取貨付費

省去在書店找書的麻煩

不過我還是喜歡偶爾到書店逛逛發現新書的樂趣啦~~

這本書我花了2個晚上邊上班趁空閒時把它看完

下一張(熱鍵:c)



故事內容是~

(轉貼自金石堂網路書店)

這是旅美阿富汗作家胡賽尼的第一本小說,作者以阿富汗裔以及美國移民的雙重身分,書寫並關注這幾年國際的焦點──中東問題,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與之後的美國為背景,描述在一起長大、情同手足的主僕,其後隱藏的種族問題、政經地位、身分位階……等等衝突;整個故事的舖陳及轉折扣人心弦,架構完整強烈,讀來彷彿看一部紙上電影,對於了解第三世界國家,是一個重要的參照。
因書中角色刻畫生動,情節震撼感人,本書問世後,不但獲得各項新人獎,並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書排行榜,甚至也改拍成電影;繁體中譯版在讀者口耳相傳的介紹下,也登上台灣各書店暢銷書排行榜,諸多在出版市場的耀眼成績,使本書成為2005年極為亮眼的文學書籍。

一個關於背叛的代價、贖罪的可能的故事,也是一個關於父親對兒子影響的故事——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、奉獻與謊言。小說背景也涉及了阿富汗過去到目前的狀況,讀者也得以從本書一窺這個神祕國度。
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。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,從小一塊長大,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,總是一起玩耍,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。然而,在一場風箏比賽後,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,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,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,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,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。

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,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,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。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,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。為了贖罪,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,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……


回上一層(熱鍵:b)


因為書的內容是以阿富汗為背景

其中有很多相關背景.情節.習俗甚至人名都是我之前所沒接觸過的

但是在每一章的最後都會有所註解

姑且撇開不太懂的部份

故事內容緊湊.精采.描述每個人的內心掙扎情緒很是生動

讓人能夠體認到主角的心靈深處

也知道了原來[鬥風箏]是這麼回事

也知道了在這些離我們很遠的世界裡有這樣的種族情結時時上演著


作者說的沒錯

我們確實能從這本書了解到阿富汗不同的一面

我買的是特別版~有多了作者的序文如下

特別版序文
編按:卡勒德,胡賽尼的《追風箏的孩子》是全球書市這兩年以來最大的奇蹟,在各地掀起閱讀熱潮,持續不墜。本篇序文原為作者為英國於歲末即將發行的《追風箏的孩子》精裝紀念版特別撰寫,作者亦慷慨允諾本公司(木馬文化)翻譯放入中文版內,以饕讀者。

他在文中坦率說明《追風箏的孩子》出版前後的內幕,介紹自己寫作的方法,如何思索人物角色並進行情節安排等等,口吻溫馨,情感真切,有如冬夜圍坐爐邊娓娓道來,讀來格外生動。。



九一一事件後,內人建議(其實是她下命令)我把書稿寄給出版圈看看。那個時候我已經快寫完了,而且內人一路讀來,每個篇章她都看過。但我不想把稿子寄給出版社,原因一方面是我沒把握到底寫得好不好;更重要的是我以為美國人不想讀阿富汗人寫的故事(後來證明我錯得厲害)。請注意,當時九一一恐怖攻擊剛剛發生,全美猶籠罩在哀傷中,反恐的情緒高張,我告訴內人說阿富汗人被孤立了,就算有人肯出版我寫的小說,讀者又在哪裡?誰肯出錢買一個阿富汗人寫的小說?而阿富汗正是恐怖份子的訓練基地呢!別忘了有史以來美國本土遭受到的最猛烈攻擊,就是由一群在阿富汗受訓的恐怖份子發動的。還有,我擔心在那個節骨眼上把書稿寄給出版界,會給人一種發國難財的不良觀感,彷彿我利用這個社會的巨大創傷來牟利(其實早在九一一事件之前半年,早在阿富汗因恐怖活動而登上國際舞台中心之前,我就開始寫作了)。

我的見解,內人當然不同意。她說,現在正是良辰吉時,正是擴大讀者群的大好時機。羅雅乃律師出身,我自然無法在言詞辯論中勝過她,她一直覺得此刻就是述說一個阿富汗故事的最佳機會。那幾年間(很遺憾現在也一樣),書市裡僅見的阿富汗主題圖書,內容不外乎神學士塔里班政權、恐怖頭子賓拉登、反恐戰爭等等。大家對阿富汗,要不就抱持錯誤見解,要不就深信那種先入為主的觀念,怎麼樣都扭轉不過來。羅雅說:「你的故事,正好為社會大眾介紹一個『不一樣的阿富汗』。」

縱使我口裡不願承認,心中還是相信內人說對了。《追風箏的孩子》有好多場景,描繪的是一九七零年代的阿富汗,也就是前蘇聯還沒有入侵的那段日子。對西方人來講,這段日子的阿富汗,他們簡直一無所知。書中還有許多篇幅記載那些流亡在美國的阿富汗人怎麼生活,他們的想法怎樣,而這些流亡人士的內心世界或故事,幾乎未嘗有人拿來寫過書(小說就更不用提了)。好,言詞辯論將告終結,律師羅雅下結論說:外界把阿富汗人妖魔化,你一定得把阿富汗人重新人性化(They demonize, you can humanize.)。

這句話鏗鏘有力,其實我和羅雅都知道,她說得並非全對。時光流逝,我們逐漸發現大部分美國人並沒有整體地、全面地將阿富汗人妖魔化。相反地,美國大眾所厭惡的是神學士塔里班政權(神學士就是妖魔,不證自明,所以我們也無從把妖魔予以進一步「妖魔化」了)。另外我也覺得,羅雅說我這部小說可以讓美國人看見不一樣的、人性化的阿富汗,這種說法固然好聽,卻也未免太唱高調了一點。不過,我還是承認她的見解有幾分道理。

公元二○○二年六月間,我把書稿寄到紐約,交給文學經紀人伊蓮‧寇絲特。次月,炎熱的夏日午後,她打電話給我,她的看法竟然與羅雅的見解不約而同。夏末,《追風箏的孩子》找到東家了,於二○○三年六月在美國正式出版。

《追風箏的孩子》出版後受到全球讀者的喜愛,讀者您可以想見,我身為作者,感到多驚訝啊!原來我設定的讀者只有一個人,那就是我,而現在從印度到南非,從特拉維夫到雪梨,還有倫敦、阿肯色州,各地都有讀者寫信給我,熱切地分享他們讀過這部作品之後的澎湃情感。還有好多人問我,要怎樣才能捐輸善款到阿富汗,更有人說他們想領養阿富汗貧童!在這些雪片般飛來的信函裡面,我深深體會到小說故事連結人心的強大力量,也親身感受到人類無分地域種族,同享一樣的情感:愛戀、痛悔、羞慚、罪孽、友情、赦免、寬恕、救贖。

讀者的來信,讓我心生感激。這些信也經常提醒我,讓我對內人說謝謝,我娶對人了,要不然這本書現在還不曉得堆在家裡車庫的哪個角落呢。身為作者,看見讀者對我書寫的故事有反應,看見讀者認同我書中人物,體察書中人的喜怒哀樂,沈浸在情節的轉折起伏裡,我心裡總覺得興奮不已。身為阿富汗人,我更感到榮幸的是,讀者們告訴我因著《追風箏的孩子》這本故事,他們從此對阿富汗人有了不同的看法,他們從此對我的家鄉有了不同的認識,阿富汗再也不是一個處處悲哀、連年烽火、四面受困的全然悲苦之地了。

我也祝福您,從此有個不一樣的人生。

感謝您讀了《追風箏的孩子》,願您的風箏永遠遨翔,既高且遠。
卡勒德‧胡賽尼


真的是一部很棒的小說

雖然到後來主角終究沒能為自己當初犯下的錯跟好友親自道歉

但是他還是為他好友做了彌補


推~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on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